您好,欢迎访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官方网站!

神外“坦克”张鸿祺

作者:文/孙 琳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8-01

张鸿祺是神经外科公认的“坦克”,哪里有“攻坚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从医17年来,每天长达12小时的工作,为抢救重危病人彻夜不眠;为保证脑血管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参与创建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脑血管病急性期的外科和介入治疗“绿色通道”,集合团队优势,24小时“随叫随到”,救治了大量的动脉瘤、脑出血、脑梗塞患者。作为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组组长,张鸿祺带领团队精益求精,使每个人在某一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这个团队更是被同行称为高手云集的“特种部队”。

一天深夜,连续完成几台手术已经两天未合眼休息的张鸿祺正躺在沙发上睡觉,桌上的电话急促的响了起来。“张主任,有个病人情况不太好。”“我马上就到!”这是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两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因为年岁偏大,病情严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被定为了最危险的5级,这种病人只有不到20%的人能够生存,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会遗留非常严重的残疾。张鸿祺大夫立即组织抢救,很快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找到出血的原因,栓塞了动脉瘤,同时进行脑室外引流降低颅压等一系列措施。听到手术顺利的消息,家属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可张鸿祺脑子中的弦却不敢松下来,因为他深知更艰难的事情在后面,使这样的病人平稳下来,将是一项长时间艰苦的博弈,患者的生命在两三周的时间内还是像走在高空钢丝上一样,随时可能坠落下去,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变化。在随后的日子里,张鸿祺下了手术就会到病床旁来观察病情,与监护室的医护人员一起,精细地调整治疗措施。10多天后患者终于苏醒了!如此的病情就算是年轻人也很少可以挨得过来。随后,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治疗,病人已几乎和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怀着对张鸿祺大夫的万般感激,病人离开了医院,可是他们不知道,正是因为这么些天的劳累,张鸿祺的心脏出现了早搏现象。

“‘治病’和‘治好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也是衡量一个医务工作者称职与否的标尺”,在张鸿祺看来,认真做好每一例手术的责任心、倾听患者心声的爱心与甘于奉献的无私之心是一名优秀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小李15岁那年突然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当地医院按照脑出血做了治疗,可自从那以后,小李就开始了学校与医院的往来,每隔一段他就要因脖子和头无法忍受的疼痛住进医院, 一年的时间有一半要在治疗中度过,一直找不到出血的原因。即便如此,爱学习的小李仍在班中名列前茅。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小李已经不能站立和行走了,每天都要依靠轮椅生活。加上因病导致的高考失利,小李更是痛不欲生,全家人的生活笼罩在一片阴霾中。无奈的小李一家决定进京求医,在多方打听下,他们找到了张鸿祺大夫。在经过详细的问诊和查体后,张鸿祺很快的为小李确诊为脊髓血管畸形,蛛网膜下腔出血只是该病的前期症状,逐渐破坏了脊髓,张鸿祺决定为他进行手术。

住进病房的小李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为了缓解小李的心理压力,张鸿祺一有空就去病床前看望他,开导他。“小李,今天读了什么书啊?”得知小李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后,张鸿祺就从家里给他带来了不少书,希望他能从中得到快乐,得到放松。在张鸿祺的细致的讲解下,小李对自己的病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慢慢的恢复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脊髓血管畸形是目前最难治疗的一类疾病,畸形血管像一团乱麻一样盘踞在细细的脊髓内外,而大脑与机体的联络都是通过直径仅有一公分的脊髓传递的,脊髓上的最粗的血管也就在一毫米左右,手术和介入治疗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终身的瘫痪,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胆量,更需要极高的技术、长期的刻苦训练和经验积累。在张鸿祺精湛的医术下,手术顺利完成了。畸形血管团去除后,小李的脊髓血供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小李已经可以自己走几步了。看着小李的病已经被治愈了大半,家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虽然小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但小李和家人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小李还拉着张鸿祺的手,悄悄地告诉他:“明年,我还要参加高考,我要当医生!”看着小李快乐的样子,张鸿祺由衷的感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幸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动每一个国人的心,正在大兴参加奥运医疗志愿者培训的张鸿祺接到医院的来电,要求其紧急组织一支抗震救灾医疗队。第二天早上五点,作为领队的他早早赶到医院,细心清点医疗物资及相关装备,随即与6名同事一起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四川绵阳和北川。

按伤势情况对伤员进行分级管理、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心理援助、仔细进行每一例手术并观察病人的术后情况……频发的余震和堰塞湖的风险没有让张鸿祺退缩,在简陋的临时病房里,张鸿祺与队友们马不停蹄地工作着。当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能让这些死里逃生的同胞,再失去生命,要让他们重新站起来,和我们一起重建美丽的家园。

两周的日日夜夜,张鸿祺带领的团队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连续奋战,在重灾区巡诊600余灾民,抢救颅脑外伤的患者323例次,其中27例重度外伤,无一例死亡,很快康复出院。他带领队员们自行筹备物资和车辆,购买文具和玩具,走访灾民安置点及帐篷学校,慰问学生700余人,为地震孤儿查体50余人。在紧张繁忙的救援工作中,他与队员们捕捉信息、收集资料,开展地震医疗救助的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当地医院的震后重建设计,并从技术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长期的支持。

为缓解队友们因工作强度较大、惨烈灾情、余震和疫情威胁等产生的频繁心理冲击,张鸿祺时刻关注队友的情绪,并进行及时开导。得知队员麻醉师马挺的生日即将到来时,张鸿祺带领队友,将一个破碎的当地陶器小心翼翼地重新粘合,作为生日礼物,并在其中塞满祝福的话语,当见到“挺进北川、,马到成功”等字条时,马挺激动不已,在回京的火车上,一直将此罐紧紧抱在怀中。

从灾区回来后,张鸿祺又投入到奥运医疗保障工作中,在奥体中心体育馆的奥运会手球项目、北京2008年武术比赛和残奥会训练馆担任场边急救医生。根据测试赛的经验,张鸿祺在比赛前发动团队其他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大量运动医学书籍和文献,深入了解相关的运动损伤,针对不同伤情,设计了不同抢救预案。在赛前准备演练时,结合测试赛期间积累的经验,他不断思考和改进医疗救助措施,如棉球塞堵配合冰敷迅速为运动员止鼻血、场内担架结合平车迅速转运伤员等。在正式比赛现场,做到对伤情及时、有效和恰当的处理,既保证了赛事的顺利进行,又避免了对精彩比赛观赏性的影响。由于出色工作,张鸿祺成为医疗志愿者代表,在残奥会的闭幕式上接受献花。

作一名好医生,是张鸿祺毕生的追求。在他的心中,始终铭刻着希波克拉底誓言。他热爱他的事业,医生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也让他从不敢懈怠,每天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将爱心奉献给每一位患者。